摘要: |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idor)的概念兼有“绿道”和“廊道”的内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时期提出的“绿道(greenway)”概念,旨在连通分散的公园和开敞公共空间,形成综合性绿色通道网络。20世纪70年代Wilson等(1975)在岛屿生物地理学和复合种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廊道”概念,指出可以将其用于连接相互阻隔的生境斑块,以缓解生境破碎化对物种生存所造成的威胁,由此开启了生物多样性网络化保护模式。随后Forman(1983)提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认为廊道是空间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并于1995年运用该理论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至此廊道概念被拓展至区域生态安全保护范畴。
海岸带位于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高度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是海洋和陆地系统相连接的地理单元,多种类型生态系统交汇于此,形成了陆海复合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近岸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候鸟的关键栖息地,也是全球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聚集区。海岸带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13%的国土面积,汇集了全国50%以上的大中城市、养育着全国40%的人口和产出60%的国民生产总产值(GDP)。然而,在全球升温(据IPCC报告至2040年全球预计升温1.5℃)和日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交互作用下,我国海岸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陆海多重胁迫的严峻影响,突出表现为生境破碎化乃至消失,陆海生态廊道受阻,生态连通性下降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北至南大规模改造和利用海岸带空间(围(填)海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堤坝等),加剧了生境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因此应对生境破碎化、提升生态连通性的海岸带陆海生态廊道的构建原理与提升技术,不仅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更是我国研究海岸带人地系统耦合规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制高点。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2022年12月19日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全球“30×30目标”(即保护30%的陆地、海洋和内陆水域,恢复30%的退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主流热点。联合国还宣布2021—2030年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计划》,呼吁保护和恢复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阻止生物多样性崩溃。陆海生态廊道作为海岸带生物的“高速公路”,对海岸带洄游鱼类、迁徙鸟类以及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与繁衍至关重要;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需要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恢复连通性,进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廊道”这一概念,不仅是生态学术语,更是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0发布了首部生态连通性保护全球指南《通过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保护连通性的指南》,提出确保保护区与各种景观和海景紧密相连,生态廊道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迁徙物种的关键。《生态廊道学-连通景观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气候》(2019)(第二版),呈现了景观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全球来看,近年来对陆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连通性和生态廊道的关注显著增加,并且已经持续开展了一些应用;比较而言,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应用还不多。
最近10年,我国将海岸带列为“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持续开展海岸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初步遏制了红树林、盐沼及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衰退趋势;与此同时,在陆海统筹和多规合一理念指引下,涉及海岸带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正在逐步统合之中。然而,如果不能在空间规划中纳入陆海生态廊道,那么在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就无法确定其是否为优先事项,进而就可能因为这一缺失而加剧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丧失。因此,从陆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推动海岸带从“物种”到“空间”的完整性保护修复,构建海岸带陆海生态廊道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陆海生态廊道并不完全排斥人类活动,而亟需探索将“绿道”的“以人为本”理念和“廊道”的“基于自然”的方案相融合,形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适应的开发利用模式。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陆海生态廊道,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海岸带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鉴于以上对海岸带陆海生态廊道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又考虑到目前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案例的现状,我们设立了此专刊,面向全国组稿18篇论文。其中“陆海生态廊道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专栏4篇论文,分别从海洋生态廊道的概念方法、海岸带范围与边界划定、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海洋再野化”4个视角探讨陆海生态廊道理论基础与难点问题;“陆海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栏5篇论文,主要针对海岸带重要物种(主要是鱼类、鸟类),专题研究陆海生态廊道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性作用;“陆海生态廊道与生态功能”专栏4篇论文,分别从陆海联通生态廊道识别与优化、陆海连通潮汐生物通道构建、海岸生态廊道植被缓冲带防护能力、盐沼湿地固碳减排功能等方面专题研究陆海生态廊道的生态功能;“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管理”专栏5篇论文,分别以海口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海湾型城市)、上海市海岸带陆海空间用途生态风险(上海大都市区)、水系生态质量(上海临港新片区)、滨海湿地稳态结构演替(福建漳江口)、盐沼湿地生态交错带(广西丹兜海)开展案例研究。专刊18篇论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理论性拓展(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态转变),新技术应用(如联合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充分考虑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征,反映了当前我国海岸带陆海生态廊道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专刊的相关研究还得到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2dz1202600)的资助。我们本次组稿“海岸带陆海生态廊道”为主题的专刊,旨在抛砖引玉,为广大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制定相关政策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也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项目、规划与建设项目落地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关键词: |
DOI: |
|
基金项目: |
|
Forword for special issue of coastal land-sea ecological corridors |
YE Shufeng,CHEN Xuechu,LIU Wenhua,QIN Song |
() |
Abstract: |
|
Key words: |